3.承担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建设任务(“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对口支援、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五个中心”“五大新城”“四大品牌”等),得到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部门和领导高度肯定。相关决策咨询报告得到重要批示。
以“一体两翼”工作格局,推动职教提质升级。成立“上海临港新片区产教联合体”,并获推荐参加教育部遴选。联合体以生命蓝湾为承载园区,将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园区服务、学校主体作用,服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此次活动,强力助推了上海临港新片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生物医药领域相关单位的合作交流,为上海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探索与实践。组建乡村振兴新农人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数字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助力培养乡村振兴新农人和新一代“数字农匠”。
共建“一带一路”。2023年被授予第一批“乍得国家职业标准共建互认项目”入围建设单位,这是我校首次获批“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标准建设项目,学校将以本次职业标准开发项目为契机,拓宽职教标准输出路径,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助力高水平院校和专业群建设的同时,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上农力量。
服务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近年来,学校对接区域重点产业需求和乡村振兴战略,技术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组建了大健康生物生态研究所,成立上海国际宠物人才培训中心、种苗研发中心;3个基地获批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市集训基地。逐步构建服务上海地区、G60和长三角地区农业从业人员的“农林终身教育培训体系”,2021年至今,开设了十多个面向在校大学生、社区街道及事业单位的各类社会培训项目,累计培训10000余人次,职业技能认定1100余人;做好成人教育工作,2021年荣获“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优秀校外学习中心”称号。学院党委与叶榭镇党委开展党建共建,并成立“乡村振兴共建基地”“乡村振兴校企合作基地”;探索“一支部一村庄”区域共建工作,2 个支部与松江区 2 个村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在原有植保无人机服务队及农机服务队基础上组建农业科普服务队和乡村振兴服务队,进一步提升服务上海“三农”发展能力。
做好援青、援疆、援藏、援滇工作。2021年至今,总计完成援青、援疆、援藏、援滇来沪培训项目14个,培训人数564人,开展16个批次的来沪培训班,涉及培训内容包括党建、机关、乡村振兴、农牧专业等十余个方向的培训班,通过培训一人,带动一批,形成头雁效应,推动当地基层干部党务党建、工作管理水平及基层农牧民生产水平。2023年7月至8月,我校科技服务团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开展农牧业调研及科技服务,并与玛沁县政府签署新一轮战略框架协议,协同上海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企业共同为果洛州农牧局捐赠动物药品、草莓苗、智能种植机等20万元生产物资。输送上海市第十一批援疆教师1名。
成立上海首家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获批上海首家农作物种子质量第三方检验机构。检测中心的成立及种子质量检测能力的不断提升,也将为松江农作物种子质量的保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更便捷服务,为推动松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